轻舟财经上海1月3日电(记者 杨溢仁)2024年12月,在各机构“抢跑”货币宽松、年末配置行情等偏多因素的加持下,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单月下行了35BP,在极致行情中告别了2024年。
步入2025年1月,债市收益率能否继续下攻?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中期看多的前提下,短期波动或较难避免,眼下虽不建议轻易“下车”,但各机构也需要关注债市回调的风险。
利率下行趋势不改
2025年伊始,债市极致行情持续演绎。
中央国债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1月2日收盘,银行间利率债市场收益率虽略有波动,但长端依旧不改下行走势。举例来看,SKY_3M上行4BP至0.95%;中债国债收益率曲线2年期回落4BP至1.10%;SKY_10Y下行7BP至1.61%。
“当前,货币宽松交易仍是推动利率下行的最大逻辑。”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孙彬彬指出,“2025年1月是‘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基调下的第一个窗口,我们认为降准、降息可期,降准幅度可能为0.5个百分点,降息幅度可能达到20BP。”
“我们也认为,春节资金需求较大,1月央行仍有降准可能。”一位机构交易员向记者表示,“回溯历史,就季节性规律分析,1月利率多以下行为主。当前,宏观数据对市场的影响较小,左右债市演绎的主要逻辑,包括宏观政策和宽货币节奏、开门红的可能性、资金面、跨年配置力量等。”
在大部分业内人士看来,继2024年12月各机构上演“抢跑”行情后,其1月的跨年配置大概率仍将延续,交易盘也不会轻易离场,对久期和资本利得的博弈只会愈演愈烈。
“虽然银行的净买入节奏受央行影响,但信贷开门红成色可能并不高,银行也有增配债券的诉求。”孙彬彬称,“保险方面,人身险为了应对利差损,当务之急是增配长久期债券、降低久期缺口。随着利率下行,保险准备金补提力度加大,保险增配超长债博弈更高收益的迫切性正越来越高。”
在不考虑政策突变的情况下,多数持乐观态度的机构判断,1月货币宽松交易仍将延续,10年期国债利率的波动区间将落在1.5%至1.7%。
仍需关注回调风险
不过,目前也有部分持审慎态度的机构认为,若后续资金投放继续趋紧,那么很可能带动短端利率上行,进而触发止盈回调。
“除此之外,利率债供给(一季度‘开门红’)、监管收紧等因素的出现也可能触发止盈回调。”西部证券固定收益首席分析师姜珮珊指出,“一方面,2025年财政工具、准财政工具大概率前置发力,且规模可能大幅提升,部分机构1月或提前止盈以承接后续的利率债供给;另一方面,2024年以来,央行多次强调关注长端利率风险,且2024年12月已经约谈了本轮债市行情中部分交易激进的金融机构,后续若监管进一步收紧,则可能触发部分机构的止盈操作。”
“我们也认为,隐性债务显性化会加大政府债券的发行规模,2025年置换债券的发行总规模、节奏,以及其他政策匹配的债券供给额度,会对债券市场供给产生重要影响,使得过去几年的‘资产荒’局面面临重新评估。”华创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周冠南称,“与此同时,在货币政策配合新债发行的过程中,央行各类工具的使用,例如买卖国债、买断式逆回购等,也会影响到债券定价。”
再就机构视角来看,2025年初,基金止盈情绪或随着上一年末的提前抢跑及对资金面压力的担忧而升温,银行和保险也可能由于2024年未提前布局配置而等待新的合意位置再进场。
总而言之,身处多空交锋的大环境中,即便“债牛”行情尚未逆转,但各机构仍需关注期间债市可能出现的回调波动风险。
“当前10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与政策利率利差已经低于20BP,隐含的降息预期幅度较大,后续债市胜率仍高,但赔率有限,1月止盈风险正在增加。”姜珮珊说。
机构建议尽早布局
当然,在极致行情持续演绎的大背景下,目前不论是交易盘还是配置盘均不愿轻易离场也是不争的事实。
“个人认为,后续止盈回调可能需要事件催化。”前述交易员称,“考虑到当前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的困难和挑战,且2025年降息的确定性较高,则身处低利率环境之中,安全资产依旧紧缺,即便债市有所回调,其幅度预计十分有限,调整仍是适度加仓的机会。”
“相较于2024年,我们认为,在交易空间压缩、政策及市场风险偏好边际改善、投资者对流动性管理要求提升的2025年,债市波段交易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周冠南称,“因此,现阶段建议各机构根据行情节奏,筛选交易品种。不过,上半年或是更好的交易窗口。”
首先,目前仍处于降息周期中,持续降息会带动收益率逐步下台阶,因此在央行政策“靴子落地”之前,操作的胜率和赔率都更大,如果进入年中,要再次判断经济修复程度及政策转向风险;其次,就票息保护的角度考虑,本着早配置早受益原则,持有票息时间越长,可以防御的收益率上行波动空间越大;再者,对于大部分年度考核的账户来说,上半年交易的试错风险更小,而进入三季度,市场可能经历政策再加码的季节性考验,四季度则会受制于各类考核指标和业绩排名的约束,彼时市场风险偏好大概率显著下降,机构行为对于行情的驱动也将减弱。因此,在牛市行情延续的背景下,还是建议各机构根据账户属性尽早布局交易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