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报告】环境篇

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资金端:财富总量增长,多元资金管理需求涌现]article_adlist年来,居民个人财富规模持续增长、“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不断完善,相关财富配置、综合服务需求广阔。同时,众多新场景的资金管理需求持续涌现,如公益慈善捐赠资金、各类场景中的预付资金等,这类资金管理的侧重点是保障资金

转自:中国信托业协会

年来,居民个人财富规模持续增长、“三支柱”养老金体系不断完善,相关财富配置、综合服务需求广阔。同时,众多新场景的资金管理需求持续涌现,如公益慈善捐赠资金、各类场景中的预付资金等,这类资金管理的侧重点是保障资金的安全、风险隔离和高效运营,相关的专业化服务需求在快速增长。

(一)居民财富配置市场规模持续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同时提出要“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已超4亿人,约占总人口数的30%。规范财富积累机制,不仅是要通过收入分配和再分配的政策手段来调节收入差距,还需要拓展投资渠道,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在此背景下,中国财富管理行业将迎来更大发展机遇,未来财富管理也将更具普惠性。信托业务新分类下,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细分为7个品种,可对接多层次客群,满足全生命周期和多场景服务需要,市场潜力巨大。

从财富总量和客群上来看,中国居民财富持续增长,各层次的财富客群不断拓展。根据中金公司的预测,2030年中国居民的可投资资产总规模将达到486万亿元,2021至2030年复合增长率约9%。在不同客群方面,根据《2022胡润财富报告》,截至2022年1月,中国拥有600万元人民币净资产的“富裕家庭”达到416万户,同比增长2.21%;拥有千万元人民币净资产的“高净值家庭”达到171万户,同比增长2.63%;拥有亿元人民币净资产的“超高净值家庭”达到11.6万户,同比增长3.59%。

信托行业在新业务分类下,家庭服务信托、其他个人财富管理信托、家族信托等可实现对多层次客群的覆盖,跨越不同年龄和收入群体,信托的普惠性将大大增强。财富配置需求来看,居民财富配置诉求从实物资产到金融资产,从单一配置到多元配置。随着房产增值预期发生改变、资本市场改革成效日益显现、低利率环境下寻求更多投资渠道,中国居民家庭资产配置正经历从实物资产、银行储蓄更多转向金融资产的拐点。据中金测算,2021年中国居民资产中现金及存款规模占比降低至49%,但仍远高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在国家大力促进居民储蓄有效转化为资本市场长期资金的背景下,信托公司等机构投资者开展财富配置的拓展空间广阔。

从综合服务需求方面看,财富市场的客户需求已经从个人财产保值增值逐步延伸至家庭、企业、社会层面的综合管理服务需求。领先财富管理机构不再完全专注于产品本身,而是强调提供综合财富规划方案。根据普华永道《中国财富人群情绪指数(2022)》,在外部环境变化的压力下,以“资产保护与安全”为财富管理首要目标的人群占比从2019年的14%上升至2022年的65%。同时,有44%的受访者通过设立家族信托来实现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双重传承。未来,在家庭需求方面,财产保护、子女教育、养老规划、特殊人群照顾、资产配置、代际传承、税务法律筹划等需求进一步凸显;在企业需求方面,家企分离、员工利益规划、企业转型发展、企业治理与家族治理融合、企业管理代际交接等需求日益强烈;在社会需求方面,社会责任投资、慈善公益服务等社会需求持续增加。

可以预见,规模巨大并持续深化发展的财富管理市场,将为信托公司开展各类财富管理服务信托提供发展空间。信托财富管理从传统以销售产品为主的模式,加速向充分发挥制度优势,提供资产配置与服务的方向转型,进而为委托人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金融+非金融”的财富综合解决方案。同时,信托持续加强科技赋能,实现营销、交易、投顾等全流程的线上化,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金融科技运用于财富管理各环节,提升客户体验。

(二)“三支柱”养老金拓展长期资金增量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养老问题日渐突出,如何保障我国大规模老龄人口养老的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目前我国正在推进建立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当前以“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占绝对主导地位的养老保险体系面临着极大压力,需加快“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个人投资养老金)的发展。

企业年金与职业年金合计规模近5万亿元。企业年金截至2022年末达到2.87万亿元,近5年复合增长率达17%。但其覆盖的范围仍然与发达国家存在着较大差距,2022年末,建立企业年金计划的企业12.8万个,占全国企业总量约0.24%;覆盖职工人数3 010万人,占同期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的5.98%。未来随着覆盖率的逐步提高以及现有企业基金的累积,企业年金的增长空间仍较广阔。职业年金规模呈现更快增长趋势,截至2022年末达到2.11万亿元,同比增长17.9%。虽然其覆盖率已处于高位,但基于职业年金强制缴费的特性,未来每年仍会保持千亿元级别的增量。

第三支柱制度的正式落地将带来更多长期增量资金。2022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明确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是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22年11月25日,个人养老金制度在36个先行城市(地区)启动实施。

根据人社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个人养老金参加人数1 954万人,缴费人数613万人,总缴费金额142亿元。随着试点扩大和制度完善,资金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在“三支柱”养老金管理市场上,信托公司由于缺乏相关资质,展业仍存在一定障碍。根据《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资格认定暂行办法》,信托公司可以申请的机构资格有受托人、账户管理人和投资管理人。2022年末,我国共有法人受托人12家,以保险公司为主,共受托管理企业年金2.06万亿元。仅有1家信托公司有受托人资质;共有账户管理人18家,以银行为主,管理企业账户12.8万个,仅1家信托公司有账户管理人资质;共有投资管理人22家,投资管理总规模2.78万亿元。投资管理人以保险公司和公募基金为主,尚未有信托公司获得资质。目前来看,虽然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的市场规模不断增长,但大部分信托公司受限于资质,开展相关业务还存在较大难度,亟需政策层面的指引和支持。未来,信托公司还可基于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服务,拓展企业员工薪酬福利信托、员工持股信托等综合服务。

(三)公益慈善资金管理需求快速增长

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而“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作为“第三次分配”的公益慈善事业是初次分配与再分配的有益补充,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之一。慈善信托具有设立的便捷性、慈善支出的灵活性、可控性、信托财产可得到有效保值增值和专款专用、可永续运行等特征,相较于直接捐赠、设立基金会等方式能更好地满足捐赠人对慈善财产可控、永续、专款专用等诉求,在推动更多财富用于公益目的、实现共同富裕中发挥重要作用。2022年12月27日,慈善法修订草案提请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八次会议初次审议。此次修订草案对慈善信托制度进行了系统完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增加了设立慈善信托依法享受税收优惠的专门规定,有望促进慈善信托的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从市场空间来看,慈善信托规模相较全社会捐赠总量仍有巨大拓展空间。截至2022年末,我国慈善信托累计备案数量达到1 184单,累计备案规模达到51.66亿元。

其中,2022年备案数量达到392单,备案规模11.40亿元。根据中国社科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2021年全国社会捐赠总量为1 450亿元。随着相关制度政策的完善和社会认知度的提高,慈善信托有望成为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个人参与慈善的重要方式。从领域上来看,慈善信托的目标涵盖教育、扶贫济困、恤病助残、灾害救助、生态保护、乡村振兴等多个领域,尤其是共同富裕、乡村振兴主题的慈善信托近年来快速发展。

中国财富人群践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大势所趋,且更加关注慈善活动的透明度和效益。据中国社科院《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2021年福布斯中国慈善榜上榜的100名慈善家的现金捐赠总额为245亿元,较2020年增长37%。同时,据普华永道《中国财富人群情绪指数(2022)》调研显示,受访者普遍更关心慈善活动的公开、公正与透明性。希望通过私人或非公开的形式直接资助或参与,也有一部分受访者希望能定期获取帮扶成果跟踪和评价。

大力发展慈善信托是信托公司承担社会使命、履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也是行业转型发展的一个重要领域。信托公司应发挥本源优势,延伸公益慈善信托业务外延,加强与各类慈善基金会、社会组织的合作,建立健全配套的慈善服务体系。

同时,可探索将公益慈善信托与各类财富管理服务信托相结合,满足财富人群践行社会责任、实现物质与精神传承相结合的需求,提升业务内涵价值,促进业务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四)多场景多类型资金财产管理空间打开

社会经济生活的众多场景,均需要专业化的资金财产管理,信托作为一种资金财产保管的法律制度、金融工具与服务手段也迎来更大发展空间。譬如预付类资金通常是为促进交易或实现特定目的,向不特定多数人收取,并以该资金作为担保财产或进行非投资性运营活动等的资金。近年来,我国预付式消费的规模不断扩大,场景涵盖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学科/非学科教育培训、物业费、机构养老等众多场景。我国对预付资金的监管分散在不同的行业主管部门,缺乏统一的顶层设计,导致预付类资金在管理运用过程中多存在预付类资金与企业自有资金混同运用、相关方之间权责不清晰、资金使用效率低、商家跑路引发负面舆情等问题或风险,政府部门推动完善预付资金管理机制的需求在不断扩大。

根据《2021年中国商业预付卡行业报告》,2021年,在商务部备案的商业预付卡发卡企业全年发卡9.68亿张,发卡金额6 078.6亿元。从地区分布看,总发卡金额前五的省市分别是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总发卡金额占比分别为58%、14%、5%、4%和3%。此外,教育培训、养老机构预付资金、物业维修基金等场景的预付类资金市场规模预计在万亿元以上。

从目前预付资金的监管方式看,以单用途预付卡为例,据商务部统计,绝大多数备案企业采取银行存管方式管理预付资金,历年占比均超过88%。2021年以来,苏州、南京、无锡等地市也在积极探索推进在教培、单用途预付卡等场景以信托模式管理预付资金,已有部分信托公司落地相关业务。随着试点的不断推广和相关顶层设计的完善,预付资金服务信托具有巨大市场空间。但目前,政府部门、商家和消费者对信托制度及其优势的认知尚待提升,预付资金服务信托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信托公司应加强与政府部门合作,积极主动推动试点、由点及面逐步复制推广。

标题:【发展报告】环境篇,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