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从视之为“洪水猛兽”到主动尝试,一次三方牵手的试点项目,让地处陕西省渭南市的陕西丰仓原粮食产业开发有限公司(下称丰仓原)抛下固有认知,从认识期货到了解期货,最终运用期货,为企业稳定运营、管理风险找到了新工具。
这次牵手,就是在大商所支持下,长安期货与大商所产融基地陕西粮农供应链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陕粮农)联合开展的“2+1”牵手工程项目。项目以“一家期货公司+一家产融基地”共同服务一家产业企业的形式,将期货知识及业务培训与具体的实践应用相结合,手把手向新参与企业传道授业,帮助企业把期货工具拿稳用好。
从初见到相知专业培训让企业了解期货功能
位于陕西渭南市大荔县国家科技园大荔核心区的丰仓原成立于2019年2月,是陕西省“专精特新企业”渭南市“市级龙头企业”,“工业倍增计划”重点扶持企业和陕西省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示范企业。公司主要经营谷朊粉、食用酒精和高蛋白饲料的生产销售,是西北五省最大的谷朊粉生产厂家。
玉米是生产上述产品的重要原料之一,丰仓原在经营中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来自玉米等原料成本的价格上涨。利用期货进行套期保值或开展基差交易,是管理这类风险的好方法。但企业在此前从未涉足过期货,属于期货市场零基础的“新手小白”。
提起对期货的认识,参与此次项目培训的丰仓原副总经理郝新坦言:“以前对期货了解不深,以为这是碰不得的东西。在全程参加了这次项目培训之后,我们的观念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本质上是一种发现价格和管理风险的工具。之后我们便开始逐渐接受期货、学习期货,并准备尝试参与期货。”
目前来看,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企业对期货市场的总体认知程度依然较低。面对这一现实,期货公司与产融基地在开展“2+1”项目的过程中,探索出了从基础知识到市场分析,然后逐步推动业务开展的路径。
“我们基于丰仓原经营情况,持续挖掘企业风险管理需求,针对性介绍套期保值、基差贸易等期现结合业务的开展模式、所需条件,不仅为丰仓原经营提供管理风险的思路,还进一步帮助其进行业务规划,引导企业经营思维由单一的现货思维转变为双腿运行的期现思维。”长安期货项目负责人表示。
本次“2+1”牵手工程项目历时一个多月,共安排近20场的课程和交流。从最终效果看,丰仓原从最初的对期货望而却步,到萌生兴趣、主动接触了解,再到开始模拟盘交易并计划开设企业账户参与实盘交易,正在循序渐进地走进期货市场。
从相知到相拥期现结合让企业拥抱经营管理新模式
在项目开展过程中,陕粮农作为大商所的玉米产融培育基地,依靠其多年的业务经验和成熟的操作能力,以自身生产经营实践为例,持续强化丰仓原对期货工具的认知、重点培育其实践操作的能力。
据陕粮农“2+1”项目负责人高东梅介绍,卖出期货是管理现货库存风险的有效手段。今年4月,随着小麦价格的走低,再加上低价进口玉米的冲击,国内玉米价格上方承压。“我们研判去年新季玉米上市时建立的库存面临贬值风险,因此在玉米2307合约卖出套保,结合此前一系列类似操作,期货端实现了140元/吨的盈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外,陕粮农还积极通过买入期货来降低现货采购成本。比如今年5月,在一系列利空因素影响下,玉米期货合约价格一度跌至2450元/吨,相较当时2600元/吨之上的现货价格大幅贴水,甚至已经低于了东北地区的种植成本。“但通过对年度玉米整体供需形势的分析,我们认为期货价格继续下跌的空间有限,此时买入期货进行交割接货的成本也明显低于现货采购成本,因此在玉米2311合约2500元/吨附近进行了买入套保操作,后期盘面上涨至2560元/吨时平仓,相当于降低了60元/吨的采购成本。”高东梅解释道。
“除了理论之外,我们还迫切希望了解策略的具体使用场景、市场环境、操作时机等,陕粮农将这些套期保值的真实案例向我们做了分享和剖析,并介绍了企业期现套利、盘面套利等多种策略的用法。这些经验对我们今后的经营非常有借鉴和指导意义,我们也对之后将与陕粮农实际开展的期现业务合作非常期待。”郝新表示,丰仓原已经认识到期货将是帮助公司做大做强、帮助产品走出国门的得力工具,目前正在积极建章立制,寻找期货人才,开设期货账户,希望能尽早把期货真正用起来。
事实上,面对不确定的市场环境,越来越多的实体企业加入期货“避险阵营”,运用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已是时代发展的大势所趋。在高东梅看来,对于丰仓原这一类加工型企业而言,期现结合可以促进财务状况稳定,提高银行授信等级,也有助于保障供应、销售环节,合理安排生产。特别是在近年来大宗商品市场大起大落、极不稳定的背景下,期货工具的避险功能可以有效帮助企业提高风险控制水平,避免因市场剧烈波动而陷入被动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