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江城:立足资源禀赋 整董镇创新模式促增收

来源:沐甜科技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充分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让主题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得的实际成效。  抓主体强带动,注入就业创业“新活力”。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生产组织体系,不断健全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引进云南乡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江城县超富坚果开发服务中心2家

来源:沐甜科技

云南省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整董镇坚持以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主线,充分立足资源禀赋,积极探索“党建+农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按照支部引领、党员带头、农户参与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特色产业发展,千方百计在促增收上下功夫,让主题教育成果真正转化为群众可感可得的实际成效。

  抓主体强带动,注入就业创业“新活力”。积极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生产组织体系,不断健全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多元利益联结机制,引进云南乡寻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江城县超富坚果开发服务中心2家企业,通过强化农产品生产加工配套体系,优化鲜食玉米、坚果等农产品加工产业结构,带动农户自主种植鲜食玉米千余亩,带动周边群众务工3600余人次,充分打通经济作物销售末端和“滞销”困局,有力保障群众农产品顺利畅销、增收致富。成立云雪烟草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雪茄烟种植1080亩,实现产值1043.9万元,财政税收229.66万元,大力发展烟后南瓜、辣椒、人参果、灯笼果、麻竹等3000余亩冬农作物种植,吸纳当地群众务工2.6万余人次,实现烟后收入300万余元。借力勐桑洛小镇4A级旅游景区“塑形”,坚持把发展“归雁经济”作为壮大主导产业、推进富民增收的重要载体,积极搭建创业互助交流平台,持续加强各类创业就业政策落实,不断优化产业营商环境,积极引导981名外出务工、返乡人员从离巢拼搏到归巢返乡,实现“家门口”就业,返乡创业和“乡贤”人才回引47人,就业创业领域已逐步扩展到批发、电商、农产品加工等行业,形成了以创业促就业、以就业促发展的格局。

  抓培训强服务,孕育增收致富“新希望”。坚持以新型职业农民、涉农青年创业者、家庭农场经营者等为重点,通过摸底调研、村镇推荐等形式,选树致富能手、种养殖能手、加工业能手等农村实用人才45名,按专业类别、学历水平、年龄结构、技术等级等,分类纳入“农村实用人才信息库”,实施动态管理。对表现突出的农村实用人才,坚持优先发展为党员,优先推选进入村“两委”班子。培育出以脱贫致富当好“带头人”的赵云梅和白龙、以传承文化当好“讲解员”的赵珍等15名致富能手,带动120户农户参与经营生产,实现年人均收入2.8万余元。借助平台优势,不断提升产业技术服务水平,围绕坚果、橡胶、茶叶三大主导产业和咖啡、甘蔗、雪茄烟、魔芋、冬农作物等特色产业,镇、村两级建立完善培训服务平台,通过农林技术专家专业讲、党员干部带头讲、业务骨干定期讲,开展肉牛生猪养殖、茶咖管理等培训9期373人次,开展网络直播、残疾人就业等培训5期238人次,种养殖户技能水平逐步提高,脱贫致富信心不断提振。

  抓产业促融合,绘就富民强村“新钱景”。坚持以“农、文、旅”产业相融的发展模式,推进“产业+文化”,立足红色资源禀赋,传承和弘扬民族团结楷模召存信同志的崇高精神,积极申报召存信民族团结楷模展示馆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完成普洱市民营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基地挂牌;深入挖掘“象脚鼓舞”“大刀舞”“织锦”等民族传统文化,扶持建设整董镇糯帕德和帕萨锦非遗傣锦工坊2间、非遗文创馆1间,糯帕德工坊已吸纳周边妇女100余人参与织锦,制作产品包包60余件,茶席等装饰品100余条,服装20余套,实现收入5万余元,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培训7期112人次,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24人。推进“产业+旅游”,培育农旅融合新业态,依托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的资源优势,不断夯实基础提升旅游品质,大力推动整董镇民族文化传承及传统村落功能提升项目建设,建成4A级旅游景区1个(勐桑洛小镇);紧扣“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文化体验”的产业发展定位,积极支持小微企业发展,鼓励农户开设民宿客栈、特色傣味美食餐馆,推广“庭院经济”,开设“庭院经济”经营农户70余户,民宿客栈8家,特色傣味美食餐馆36家,年收入户均达8万余元,“傣历1385年泼水节”接待游客3万余人,实现旅游收入2000余万元,初步形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餐饮民宿等功能为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项目,“农旅融合、文旅融合”等产业发展新业态正逐步“新新”向“融”。

标题:普洱江城:立足资源禀赋 整董镇创新模式促增收,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