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饲料行业信息网
近年来,漳县把粮改饲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以政策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鼓励农民转变种植结构,大力拓展饲草种植面积,引领农业迈向绿色高效发展之路。
眼下,正值青贮玉米收获和秸秆回收的大好时节。走进武当乡天康草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现场机器轰鸣,一片繁忙景象。一堆堆秸秆被有序地送入粉碎机中,瞬间被粉碎成均匀的小段,粉碎后的秸秆紧接着被传送到压实设备处,在强大的压力作用下,变得紧实致密。
“合作社目前在全县每天收购玉米秸秆210吨左右,加工饲料200多吨,每吨销售价格460多元,全年累计销售8000多吨。实现纯收入80多万元,常年带动周边务工农户27人左右,每人年收入达2万多元以上。”天康草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合作社负责人邓廷玉介绍道。
粮改饲旨在将粮食、经济作物的二元结构调整为粮食、经济、饲料作物的三元结构,有利于降低畜牧业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牧业结合、调整产业结构,具有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曾经,每到收获季节,大量的秸秆被就地焚烧,滚滚浓烟不仅污染了环境,也给群众的生活带来诸多困扰。如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粮改饲工作的推进,这些曾经让人头疼的秸秆成了宝贝。
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推广研究员范爱平说道:“今年引进的青贮玉米新品种5吨,在全县推广种植0.5万亩。据农技人员测产分析表明,青贮玉米新品种较粮食廉用型玉米生物学产量亩增加两吨以上,籽粒产量增加250公斤以上,0.5万亩新增农业产值450万元,新增总纯收益430万元左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粮改饲不仅仅是一项农业任务,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据悉,今年下达漳县粮改饲项目面积5000亩。下一步,全县将督促项目实施主体加大收贮力度,保质保量完成粮改饲收贮任务,同时,继续做强做大生态发展、种养结合的绿色循环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双赢”。
(转自:饲料行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