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市观察】大选揭晓 化债落地 债市不确定性下降

上周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11月8日,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30年期、50年期较11月1日分别变动-0.03BP、-1.63BP、-6.05BP、-2.47BP、-3.88BP、-3.39BP、-4BP、-4.15BP。

轻舟财经北京11月11日电(王柘)上周(11月4日至11月8日)多个悬念落地,海外方面,美国大选结果出炉、美联储如期降息25BP,国内财政增量政策揭晓,货币政策方面管理层也作出积极表态,债市确定性增强,收益率整体下行,“股债跷跷板”效应较前一阶段明显减弱。

12万亿元的化债方案如期落地,即一次性新增6万亿元地方专项债限额,分三年实施,2024年至2026年间每年安排2万亿元;自2024年起连续5年从新增地方专项债中安排8000亿元用于化债,累计规模4万亿元;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以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债规模将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

据此安排,年内尚有2万亿元专项债待发行。未来货币政策将加强和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保持稳健宽松基调。央行近期创设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持续实施国债净买入操作,均体现央行向市场提供充裕流动性的决心。

行情回顾

上周收益率曲线整体下移。11月8日,中债国债到期收益率1年期、2年期、3年期、5年期、7年期、10年期、30年期、50年期较11月1日分别变动-0.03BP、-1.63BP、-6.05BP、-2.47BP、-3.88BP、-3.39BP、-4BP、-4.15BP。

879f517ad6ea4fcab52fda92908d73e7.png

具体来看,周一,重要会议开幕,权益市场尾盘拉升,债市震荡,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小幅上行0.15BP至2.1225%。周二,市场对会议预期升温,权益市场大涨,国债期货午后拉升,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下行0.4BP至2.117%。周三,美国大选扰动全球市场,国内股债震荡观望,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上行0.5BP至2.12%。周四,有传言称要加强同业活期存款利率的定价管理,应以7天逆回购操作利率为基础,债市中短端走强,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下行0.75BP至2.1175%。周五,增量政策落地,符合预期,债市收益率先下后上,10年期国债活跃券240011收益率下行0.8BP至2.105%。

chart.jpg

国债期货全周整体上涨。30年期主力合约涨0.63%,10年期主力合约涨0.29%,5年期主力合约涨0.16%,2年期主力合约涨0.10%。

中证转债指数跟随股指上扬,周上涨2.16%,周五收盘报406.49。

一级市场

上周利率债合计发行3815.62亿元,其中,国债发行2478.60亿元,政金债发行1220亿元,地方债发行117.22亿元。

本周已公布的利率债发行规模为2065.33亿元,包括国债1700亿元,净融资1098.70亿元;政金债210亿元,净融资额-1305.1亿元;地方债155.33亿元,净融资额-16.74亿元。

海外债市

美国国债收益率上周冲高回落。截至周五(11月8日)纽市尾盘,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下跌2.72BP,报4.2985%,全周累计下跌8.32BP。

中长期限美债收益率全周普跌。5年期美债收益率全周下跌3.51BP,7年期美债收益率全周下跌6.28BP,20年期和30年期美债收益率周跌幅超过11BP。

短端收益率小幅反弹,2年期美债收益率上涨4.44BP至4.2477%。

echartFile.png

由于对财政扩张、通胀等因素的担忧情绪发酵,美债在大选前遭抛售,收益率大幅上行。大选结果出炉后,1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飙升至4.48%,创下四个月以来新高。

美联储周四如期降息25BP后,美债收益率转跌。

对于美债的反弹,贝莱德负责全球固定收益业务的首席投资官Rick Rieder警告投资者,他们不应该指望债券价格从现在开始上涨。他指出,最近的反弹是锁定短期债券高收益率的机会,但鉴于目前的不确定性,他对长期债券仍持谨慎态度。

其他人则认为债券市场还有进一步下跌的空间,摩根大通资产管理部门首席投资官兼全球固定收益主管Bob Michele等人警告称,十年期美债收益率可能最终会回升至5%。

公开市场

上周央行公开市场净投放-13158亿元。其中,7天逆回购投放843亿元,到期14001亿元。

资金利率小幅抬升,DR001、R001、DR007、R007较前一周分别变动+13.3BP、+13.7BP、+6.0BP、+4.4BP至1.48%、1.61%、1.61%、1.80%。

本周央行公开市场将有843亿元逆回购到期,其中周一至周五分别到期173亿元、183亿元、173亿元、192亿元、122亿元。周五还有14500亿元MLF及800亿元国库现金定存到期。

要闻回顾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闭幕。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增加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的议案》的决议。议案提出,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在压实地方主体责任的基础上,建议增加6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限额置换存量隐性债务。

财政部部长蓝佛安介绍,从2024年开始,我国将连续五年每年从新增地方政府专项债券中安排8000亿元,专门用于化债,累计可置换隐性债务4万亿元。再加上这次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的6万亿元债务限额,直接增加地方化债资源10万亿元。同时也明确,2029年及以后到期的棚户区改造隐性债务2万亿元,仍按原合同偿还。蓝佛安表示,政策协同发力后,2028年之前,地方需要消化的隐性债务总额从14.3万亿元大幅下降至2.3万亿元,化债压力大大减轻。

央行发布三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介绍下一阶段货币政策主要思路。央行表示,密切关注海外主要央行货币政策变化,灵活有效开展公开市场操作,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和货币市场利率平稳运行。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研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引导货币市场利率围绕政策利率中枢平稳运行,逐步理顺由短及长的传导关系。

11月9日电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0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3%。其中,城市上涨0.2%,农村上涨0.3%;食品价格上涨2.9%,非食品价格下降0.3%;消费品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0.4%。1—10月平均,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0.3%。10月份,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9%,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降2.7%。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环比下降0.1%,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环比下降0.3%,降幅均比上月收窄0.5个百分点。1—10月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均比上年同期下降2.1%。

11月7日电 据海关统计,2024年前10个月,我国货物贸易(下同)进出口总值36.02万亿元人民币,同比(下同)增长5.2%。其中,出口20.8万亿元,增长6.7%;进口15.22万亿元,增长3.2%;贸易顺差5.58万亿元,扩大17.6%。按美元计价,前10个月,我国进出口总值5.07万亿美元,增长3.7%。其中,出口2.93万亿美元,增长5.1%;进口2.14万亿美元,增长1.7%;贸易顺差7852.7亿美元,扩大15.8%。

据美国多家媒体6日测算和报道,在2024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共和党总统候选人、前总统特朗普所获选举人票已经超过当选所需的270张。此外,共和党将掌控国会参议院至少52席,超过半数,获得控制权。

美联储宣布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下调25个基点到4.5%至4.75%之间。

英国央行降息25个基点至4.75%,符合市场预期。

机构观点

民生证券:债市不确定性仍存:一是后续增量财政政策的空间和发力方向,二是经济基本面的修复情况和持续性,三是海外因素对国内基本面的影响及相应政策加码的预期。中长期来看债市走势仍围绕基本面逻辑。下一个观测节点为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或将定调后续增量政策的空间以及发力方向,展望明年,全国两会为增量政策另一重要观测节点。短期内仍延续震荡格局的可能性较高,年内政府债供给或成为债市的主要扰动因素之一,但在央行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之下,债市利率上行风险或整体可控。若同业存款利率迎来规范,将利好短端利率,而若经济基本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将对长端形成压制,曲线将向陡峭化演绎。站在当前点位,10年国债利率按2.1%-2.25%的区间判断,考虑到短期内基本面以及配置力量的情况,逢回调考虑交易与配置,做陡曲线或是较优的选择,关注政府债供给与货币政策错位配合所带来的交易机会,长端仍需保持一份审慎。

中信证券:在弱现实与强预期阶段,一方面经济边际改善趋势仍待持续验证,基准情形下债市供给压力或将进一步减轻,资金面整体有望平稳宽松。但另一方面11月多项内外部扰动因素或进一步放大利率波动风险,随着全国人大常委会、美国大选等焦点事件陆续落地,国内政策力度与外部宏观环境存在预期差修正的可能,且目前流动性分层问题使得非银负债端仍偏脆弱。综合来看11月债市预计维持宽幅震荡格局,在扰动因素影响下机会与风险并存。

浙商证券:年末债券发行或放量,但不应低估央行货币政策宽松力度。央行近期创设公开市场买断式逆回购操作工具、持续实施国债净买入操作,均体现央行向市场提供充裕流动性的决心。综上,债券市场长期看涨的趋势并未扭转,加之短期扰动因素落地、赔率空间打开,或伴随权益市场回调利率出现进一步下行,年内10年国债利率有望挑战前低2.0%。

标题:【债市观察】大选揭晓 化债落地 债市不确定性下降,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