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舟财经新加坡3月28日电(记者 刘春涛) 近日,一场主题为“Navigating Volatility of Container Freight Rates”(应对集装箱运价波动)的专题研讨会在新加坡海事周举行,上海期货交易所(以下简称上期所)子公司上海国际能源交易中心(以下简称上期能源)联合磐石金融、集装箱航运研究头部机构Linerlytica联合主办了这次研讨会。
来自中国、东南亚及欧美的航运、金融、货代等领域的百余位专业人士参加会议,产品开发机构代表、行业观察人士、交易平台负责人、产业客户共同就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机制、市场表现、认知障碍与推广路径进行了深入交流。
集运欧线指数期货成交活跃 但行业尚未充分“进场”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于2023年8月18日在上期能源正式挂牌交易,标的为上海出口集装箱结算运价指数(SCFIS)欧洲航线。该品种是全球首个以人民币计价、服务集装箱海运的期货品种,既服务于中国航运企业对冲需求,也为国际货主提供了新的定价与风险管理工具。
在研讨会主旨发言中,Linerlytica联合创始人梁民指出,自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上市以来,市场反响热烈,目前该品种的单日平均交易额已突破15亿美元,在全球航运衍生品市场中位居前列。
“这一成绩是以一条航线、一张合约、尚未有主流班轮公司大规模参与的情况下实现的。”梁民表示,“这从侧面反映出市场对运价波动的敏感度极高,也说明期货作为风险管理工具的天然吸引力。”
研讨会期间展示的数据显示,集运指数(欧线)期货不仅成交活跃,还具备一定的价格发现功能,其期货价格在多个时点较现货价格对基本面变化的更灵敏,表现出较强的前瞻性。
与此同时,参与者结构也日趋多元,除部分中资背景的货代公司和外贸企业外,越来越多海外金融机构也开始关注甚至试水该品种,认为其在资产组合中具有非相关性优势,具备风险分散功能。
尽管集运欧线期货交投活跃,但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至今仍未公开参与该期货品种交易。
对此,《Journal of Commerce》副总裁彼得·特什维尔在会议发言中坦言,许多航运企业或大型货主对期货工具存在误解,将其视作“投机工具”而非“风险管理工具”。
“但事实上,签订长期合约、参与现货竞价,本质上也是对市场价格的押注,与在期货市场建仓并无区别。”特什维尔指出,“当前越来越多企业尝试通过指数挂钩合同来解决履约难题,这是通往期货对冲逻辑的第一步。”
他还分享了一个行业典型案例:新加坡家具公司Castle Rate与马士基(Maersk)签署多年度指数挂钩合同,以期稳定供应链波动,“若能进一步将此类合同通过期货市场对冲价格风险,则可以获得更完整的风险对冲闭环。”
境外参与通道清晰,机构协作推动国际落地
为了推动产品“出海”,主办方之一——香港的磐石金融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协助境外客户接入上期能源体系。该公司首席执行官石成虎在会上介绍,磐石金融是上期能源首个境外特别经纪参与者,拥有独立交易席位,可为境外客户提供开户、清算、培训、交易等全流程服务。
石成虎指出:“我们正帮助来自新加坡、日本、德国等地的客户接入系统,同时联合上期能源推出英文交易手册、Q&A集与远程指导服务,降低学习曲线。”
据了解,目前,中国期货市场已为境外客户明确三种主要参与路径:一是以外商独资企业(WFOE/WOFE)身份在中国境内注册,可参与所有期货品种的交易与交割;二是通过合格境外投资者(QFI)身份参与,目前已开放75个QFI品种,截至2025年1月底,市场上共有868家QFI机构,覆盖近50个国家和地区,前三大来源地为中国香港、新加坡和美国;三是以境外主体身份直接参与中国期货市场指定的24个特定品种,无需设立境内实体。
人民币定价+产业指数出海,构建全球航运“金融锚”
集运指数(欧线)期货的推出与初步成功,标志着中国金融产品在航运这一典型“美元计价、全球对手”的传统领域中实现了实质性突破。其以国际平台、人民币计价、现金交割、指数自主、路径清晰的设计,为今后更多大宗商品和服务类金融产品“走出去”提供了操作范式。
与会业内人士在交流过程中指出,若要进一步实现产品体系化发展,集运期货仍需在多个关键方面持续突破。首先是产品线扩展,未来可考虑从现有欧洲航线复制至其他核心航线,如美西、美东、南美、中东等,或进一步推出面向干散货、油轮运输的期货品种,以满足更广泛的客户需求。同时,还需不断完善交易机制,提升指数的权威性与透明度,使其更贴近市场实际变化。
此外,推动市场厚度的提升同样关键。应积极引入更多产业客户、航运企业和机构投资者参与期货交易,增强市场多元性与稳定性;同时在境外开展系列专题投资者教育活动,提升国际客户对产品的认知度与使用意愿,助力产品“出海”更进一步。
国际航运市场正处于供需结构重构、金融工具补位的关键交汇点。来自中国的集运指数(欧线)期货,正以务实姿态驶入“深水区”。其未来能否成长为全球航运金融市场的重要支点,有赖于政策支持、产业参与与机制演进的持续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