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证券这一年

来源:资管云2023年四大关键词。2023年还有一周就要过去了,对私募证券行业而言,今年无疑是痛苦与挣扎的一年,连资管新规都没压住的行业,却在今年被一轮又一轮的监管反复冲击。一边是越发趋严的监管态度,一边是不断注销洗牌的行业格局。私募证券行业,在2024年能迎来新生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行业2023年

来源:资管云

2023年四大关键词。

2023年还有一周就要过去了,对私募证券行业而言,今年无疑是痛苦与挣扎的一年,连资管新规都没压住的行业,却在今年被一轮又一轮的监管反复冲击。

一边是越发趋严的监管态度,一边是不断注销洗牌的行业格局。

私募证券行业,在2024年能迎来新生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行业2023年的四大关键词吧!

01

贯穿全年的“严监管”

2023年无疑是私募证券行业“脱胎换骨”的一年。

在资管新规都豁免了私募基金这一属性之下,市场一度认为私募基金可以长期高枕无忧肆意发展,毕竟私募行业可是连上层的行政法规都还未建立,完全是监管的“三不管”地带,只要不是做的太过,证监会也不会过度插手。

但是从2023年年初开始,一切就变了。

2月24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式发布《私募投资基金登记备案办法》及其配套指引,自5月1日起施行。

该新规还包含3个指引,《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1号——基本经营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2号——股东、合伙人、实控人》《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指引第3号——法定代表人、高级管理人员、执行事务合伙人或其委派代表》,重新规范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的要求。

同时对私募证券基金的初始募集规模也提出了新的标准,1000万元的硬门槛也是行业首次大范围地进行调整改革。

除此之外,中基协还在4月7日更新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申请材料清单(2023年修订)》,重新梳理了登记材料要求。

4月2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就《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运作指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征求意见稿》共分为七个章节,涵盖了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的运作、募集及存续门槛、申赎及流动性、投资方面的限制等方面的要求。除此之外,还规定了私募基金管理人、私募基金托管人等信息披露义务人的信披及报送要求,以及风险准备金等方面的管理制度。

其中规定,除市场波动导致净值变化外,连续60个交易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1000万元人民币的,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进入清算流程。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应当采用资产组合的方式进行投资。单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基金净资产的25%;同一私募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全部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投资于同一资产的资金,不得超过该资产的25%。

这条是不是很眼熟?完全就是照着资管新规来规定的,也就是说私募证券行业终于被摆上了与公募基金、信托、券商、期货等金融机构平等的地位了,至少在监管上。

所以,在7月9日,我国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首部行政法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正式发布,自9月1日起施行。

《条例》共七章六十二条,重点包括五方面内容:一是明确适用范围。将契约型、公司型、合伙型等不同组织形式的私募投资基金均纳入适用范围,规定以非公开方式募集资金,设立投资基金或者以进行投资活动为目的依法设立公司、合伙企业,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或者普通合伙人管理,为投资者的利益进行投资活动,适用本条例。二是明确私募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的义务要求。三是规范资金募集和投资运作。四是对创业投资基金作出特别规定。五是强化监督管理和法律责任。

这是非常有里程碑意义的一次举动,《条例》的地位和效力仅次于《基金法》,将一举结束私募基金在行政法规这一立法层面的空白状态。

9月28日,中国基金业协会发布《私募投资基金备案指引》1-3号及配套材料清单。

备案指引1号和备案指引2号主要是对现行规则整合细化,备案指引3号主要明确已备案私募基金变更管理人的变更程序和材料要求,区分原管理人正常展业和在注销、失联等失能情况下的差异化变更要求。

大部分内容是沿续了过往的备案要求及窗口指导口径,是对过往零散规则的整合和梳理。

临到年底,12月8日,证监会就《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这次是彻底根据全年出台的各种法规条例进行整合修订,修订后共10章82条。主要内容涵盖:征求意见稿拟明确适用范围;细化规范性要求,完善全链条监管;明确私募基金托管人、私募基金服务机构监管要求;丰富私募基金产品类型,细化分类监管;完善合格投资者标准;强化募集环节监管,把好合格投资者入口关;明确投资运作要求;完善信息披露和信息报送要求;落实创业投资基金差异化要求;明确私募基金退出和清算要求;加强行政监管和自律管理,提高违法违规成本等。

2023,私募监管的大年。

02

突然爆发的“跑路”风波

如果说监管的态度是从严监管,一整年层出不穷的法规制度是督促行业进一步发展的话,那突然爆发的“跑路”风波则是让行业陷入了信任风险。

今年11月,私募圈突然爆出“有私募跑路”。

事情也很简单,一家叫深圳汇盛的私募基金,对外宣传的量化对冲策略根本就是徒有其表,没有实质产品运作,骗到资金后转手就投向了瑜瑶投资。

更有意思的是,这家瑜瑶投资拿到资金后也不自己投资,反而继续下投,最终到了磐京投资,最后卷钱一跑,留下了无数的窟窿给了那些行业叫的出名的大机构。

11月24日,证监会宣布对杭州瑜瑶、深圳汇盛等涉事私募机构立案调查。

同月,百亿私募洛克资本创始人张颖豪“卷款跑路”的消息迅速发酵,据传公司未兑付的资金共12亿元,包括固收类8亿元,股权类4亿元,事情发生后东莞相关警方对此展开了立案调查。

这次事件直接席卷了整个私募圈,甚至还波及到了整个资管行业,引发市场对私募基金投资风险的空前关注,私募基金不得不陷入“信任危机”。

也正因为如此,证监会才开始全面修订《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指望从源头肃清私募行业的“暴雷风险”。

03

爆火的私募DMA业务和微盘股抱团

今年受累于A股市场的低迷表现,权益类策略的表现不佳。私募排排网数据显示,截至12月22日,有业绩记录的19831只私募证券产品今年以来平均亏损为1.59%,其中9278只产品取得正收益,占比近47%。

其中股票策略私募基金今年以来整体亏损达到3.96%,其中实现正收益的产品不到四成。

多家主观多头私募更是频频被爆出净值腰斩,前些年市场追逐的市场中性等策略在今年也未能继续取得可观的收益。

反而今年以来,DMA业务迅速爆火。

在从监管叫停融资型收益互换,到互换新规的出台宣告AB互换正式退出历史舞台,DMA互换成为了符合互换新规的新替代。

AB互换这个名字是因为在参与业务过程中需要两个产品,一个叫A产品,一个叫B产品。在整个交易模式上,由具有场外业务资质的交易商,通过认购A产品把资金打给A产品。券商认购完这个产品之后,并不是真的想投向这个产品,所以券商又和B产品签订挂钩A产品净值的收益互换,来锁定其投向A产品的损益。因为在参与互换交易时,客户(私募)是需要缴纳保证金的,通过A产品去认购B产品,打向B产品25%的保证金,B产品再以25%的保证金形式缴纳给交易商,这就完成了整个现金流的流向。

由于只需要缴纳25%的保证金,所以一直都被视作为有1:4的杠杆。

新规之后,DMA也是根据AB收益互换业务演变而来,迅速占据了市场。

通俗来说,当前市场的DMA业务就是加了杠杆的中性策略。投资者买入一只DMA产品,私募机构将产品中的资金打给券商交易柜台的账户作为保证金,作为回应,券商交易台给这个产品一个收益互换的凭证,以及给私募机构一个股票交易账户(一般为保证金4倍规模的可操作资金),私募机构在这一股票交易账户中建仓多头(一般是指增策略)。

而今年私募机构另一个比较突出的现象则是量化机构抱团布局尾盘股量化指增策略,投资风格从中证500指数转向中证1000指数、中证2000指数以及各类微盘指数。

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少有外资和机构持有、没有衍生品可以做空、难以融券卖空的微盘股成为今年投资市场下比较难得的机会。

但随着私募抱团的加速涌入,再好的价值洼地都会变成红海,策略“市值下沉”问题日益突出。由于流动性风险凸显,大小盘风格争相轮动,微盘股的超额收益还能维持多久成为了摆上台面的话题。

明年还能有效吗?

04

私募出清速度加快

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1月末,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21699家,管理基金数量153698只,管理基金规模20.61万亿元。其中,私募证券投资基金管理人8477家,私募股权、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12952 家,私募资产配置类基金管理人9家,其他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261家。

与2022年12月末的数据相比,存续私募基金管理人减少1968家,管理基金数量增加8650只,管理基金规模增加0.58万亿元。

虽然规模有所增长,但根据中国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12月25日,今年以来已经有2477家机构注销私募管理人登记,其中1858家为协会注销,571家为主动注销,占比分别达到75%和23.05%。

要知道2019年到2021年每年全年注销的私募管理人不到1000多家,2022年开始监管趋严,全年注销的私募管理人也就2217家。

而且随着今年出台的多项新规的逐渐落地,明年恐怕这一数据将会进一步加速。

文:李沪生 | 智信研究公司基金研究主管

标题:私募证券这一年,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