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交易员常背的“锅”

来源:资管云轻则降薪裁员,重则监狱相见……债市涨成这德行,投资经理抱怨资产荒,觉得自己职业生涯没几个BP了;财富经理抱怨产品收益低,客户留不住,KPI完不成了。但明明债券交易员才最需要担心啊!因为集中背锅的时间就要到了,饭碗搞不好都会被莫名砸掉……第一口锅叫“下手太慢”:现在中国正经历“史上最长债牛

来源:资管云

轻则降薪裁员,重则监狱相见……

债市涨成这德行,投资经理抱怨资产荒,觉得自己职业生涯没几个BP了;财富经理抱怨产品收益低,客户留不住,KPI完不成了。但明明债券交易员才最需要担心啊!因为集中背锅的时间就要到了,饭碗搞不好都会被莫名砸掉……

第一口锅叫“下手太慢”:现在中国正经历“史上最长债牛”,俗话说“江湖越老,胆子越小”,越是熟手交易员,越是犹豫不敢出手,总想多砍砍价,别什么都抢着买。但收益高的东西就那么一点,你还打算使出欲擒故纵,再杀人家1BP呢,那边已经出完了。产品收益达不到业绩比较基准赖谁?肯定先赖投资经理。然后投资经理赖谁?赖风控管得严,赖研究员入库少,赖交易员下手慢……

2016年债市大跌之前,有家基金公司的老交易员被多个基金经理投诉下手太慢,正好公司发新债基,领导一发狠,把他开了,换了个新人,那叫一个手快,不到一个月建完仓,然后就债灾了……

第二口锅叫“分得不均”:差不多每家资管机构旗下都有多只产品,由不同投资经理管理,大家看上同一只新发债券,自然要由交易部统一投标。很多信用债发行量很小的,发3个亿,一家机构顶格也只能拿到3000-9000万,然后怎么分呢?怎么分怎么得罪人!

按先来后到分吧?说你不公平对待各账户;按申报账户个数平均分吧,说小账户占便宜了;按账户规模大小分吧,每个户都分到有零有整的渣量,不仅对收益贡献甚微,以后不论是质押还是卖出,都相当困难;让公司指定个规则,以后都照着办吧,僵化的制度无法照顾到现实情况,每每给人留下交易部不通人情的坏印象;万一投资经理本人在主承那儿有面子,人家看着他才给的量,那情况就更复杂了……

第三口锅是“不够仔细”:当前债券的收益率已经覆盖不了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了,也就是说,除非投资经理觉得债市还要大涨,否则就得琢磨着做波段挣钱,这无疑将进一步增加交易员的工作量。老实说债券交易员向来是多线程工作的,同时开十几个窗口,一边谈交易,一边催后台,一边传八卦都能并行不悖。但怕的是忙得脚不着地的时候,再发生一些小概率事件,往往脑子就顾不过来了,譬如可转债回售日期,都2024年了,怎么还会有人家没有系统自动提醒呢?2019年还出过一个事儿,是包商被托管后,某信托交易员放钱给一家公募基金,但公募基金是跟包商有关联关系的,以至于这家基金后续借不到钱了,就违了上家信托的约。信托公司追责,说交易员太不仔细了,别人家交易员都知道不肯把钱放给X基金,偏你放!交易员表示说,这都是我的锅?别人家舆情自动弹出啊!别人家风控及时预警啊!咱们家下单还用OA呢啊!我得多仔细能发现这种问题?!

第四口锅是“借不来钱”:这么多年,债市牛转熊之前,都会出现一阵子“牛平”行情,就是说,牛还是牛的,但收益率曲线越来越平了。一方面是长债收益被抢得很低,另一方面是流动性在悄然趋紧,短债收益率反而下行很少,甚至在微微上行。这个时候,很多机构还在为了搏收益,不断加杠杆,使得市场极其脆弱。一旦反转,流动性立马紧张,借钱会变得非常难。爆仓对资管机构来说是重大风险,一旦发生,交易员是肯定跑不了的,一口大锅扣过来,借不到钱就是你能力不行!

可借不到钱背后有很多种原因,比如说自家机构处在银行间鄙视链的底端(这条鄙视链一般是银行鄙视非银,非银中的券商自营要好于券商资管;公募基金要好于基金专户;最近爆出过风险事件的信托处在鄙视链的最底端;大机构要好于中小机构)。

还比如说自家能拿出来质押的债券资质差,分布散,数量渣。人家交易对手有跟你做1亿交易的时间,能跟别人家做30亿了,假如恰好他今天要放300亿,是做10单30亿呢?还是跟你这样的做300笔,挑战一下人类劳动强度的极限呢?

还比如说自家平日里“不积德”。询价交易是个“人情市场”,要相濡以沫,方得长久。想在关键时刻借到钱,有两种方法:一是以前你也在关键时刻借过钱给过人家;二是在流动性宽松,钱不好放时,你也坚持从他家借。这都属于“积德”,常年的交情积累下来,才能换得关键时刻人家拉你一把。但有些人家不是这样的,可能由于产品线的关系,没有能出钱的账户;也可能由于业绩压力大,借钱时每个bp都计较,总是要挑最便宜的,不能持续维护某一或某几家对手。

凡此种种,DeBuff叠满,你让交易员怎么能在钱荒中借到钱?靠个人魅力么?他就是个妲己也没用啊!银行间是讲究“以德服人”的。

第五口锅是“卖不掉债”:卖不掉往往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债熊来了,客户赎回了,杠杆维持不住了,就只能卖债了。但是,同志们请注意,债市右侧交易永远是十分拥挤的!债券市场素来以机构投资者为主,大家都是金融机构,谁也不比谁傻多少,主打个一窝蜂,要买蜂拥抢,要卖踩踏出。以前银行资管玩资金池的时候,遇到熊市,好歹他们还能稳住,靠成本法硬撑着持有到期。但如今都净值化了,银行资管的规模挪到银行理财子公司,大家也都见识过2022年底那波债市回调了,理财子产品一破净,客户就疯狂赎回,理财子就更疯狂的赎回基金、券商资管和信托,然后全市场都在卖,哪里找得到买盘?!

另一种情况是持仓债券网红了,甚至已经违约了,但是自家处理不了,只能卖出。各大交易所都为违约债券的交易提供了诸多便利,但是垃圾债交易的核心仍然是你能精准找到玩垃圾债的人家。如果某资管机构的持仓风格素来清淡,偶尔为搏收益而信用下沉,都是以持有到期为主,从没想过要炒垃圾债波段的,那么交易员平时就根本没有可能认识玩垃圾债的交易对手啊!临阵抱佛脚,病急乱投医的结果就是,要么你四处报价,但很难找到有效买盘;要么你被买盘盯上了,一定要打压你价格,趁你病要你命。从来不玩垃圾债的交易员出现在垃圾债交易领域,就像把羊羔子丢入狼群,你不能要求他一个咩咩羊,落地就骁勇善战吧?!

2020年11月,某公募基金的永煤是8块多出的,倒了几手卖给一家私募,转眼50块兑付一半,第二年全额兑付,买到的那家私募基金赚翻了。所以公募基金8块多出亏了,是交易员谈的不好?这锅可不该让交易员背。

第六口锅是“关系不硬”:一级市场投标投到的少,借钱贵出钱便宜,关键时候借不到钱,涨的时候买不到债,跌的时候卖不出债,债券违约的时候不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甩脱,这些锅最后都会被归结为交易员的关系不硬。你怎么就不能多拓展一些优质的交易对手呢?你怎么就不能跟大腿们处成“铁瓷”呢?

虽然说,债券交易员,尤其是银行间市场交易员,最好是E人,乐观开朗人缘好,有社交牛逼症更佳。但这些不过是锦上添花的东西。本质上,交易还是机构和机构在做,产品和产品在做。交易员的关系硬不硬,取决于他背后的机构硬不硬?产品线合不合理?投资策略是追随还是有前瞻性?如果这些都没有优势,只是把压力推给交易,出了风险就说是交易不行,那是这家资管机构整体出了问题,对资管业务缺乏本质上的理解。

而且好的交易对手也并不是所谓“大腿”,而是讲究个“门当户对”。如果公司在牛市时,只简单粗暴地把top20、top50列入交易对手白名单,让交易员去攻克他们,而自家分明是个中小非银机构。那么结果就只能是太平年月,交易好做时,交易员能勉强哈着人家完成交易,但一有风吹草动,大户人家就根本没空理你了。这时候你怪交易员关系不硬?高攀哪来的关系硬?

还不如早早跟一群半斤八两的阶级兄弟搞好关系,真等市场出现系统性风险时,你舔我一口,我舔你一口,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也就熬过来了。平等的关系才能硬!

当然以上这些可能导致降薪、裁员的锅,比起第七口锅来,都不算什么了,最恐怖的第七口锅,能直接送交易员去吃牢饭的,叫“私刻公章”:2016年底,G证券的“萝卜章”事件作为中国债市“代持”第一大案,没人能忘吧?原因也是牛市太久了,收益太低了,为了获得更高收益,撬动更大杠杆,G证券的投资经理在外面代持数百亿债券,之后债市断崖式下跌,一个月内在外持仓债券亏损几十亿,根本无法执行远期买入协议。

标题:债券交易员常背的“锅”,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