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的要求,绿色金融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2024年4月,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为新时期绿色金融发展指明方向。信托公司应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要求,践行“两山”理念,发挥信托制度优势,积极参与绿色金融市场,推进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努力做好绿色信托这篇大文章。
绿色信托是指信托公司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等经济活动,通过绿色信托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绿色公益(慈善)信托等方式提供的信托产品及受托服务。与绿色贷款、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子领域相比,绿色信托因功能和资金运用多元化,呈现形式更加丰富:不仅提供投融资服务,也提供事务性受托服务;不仅可以是私益性的,也可以是公益慈善类的。此外,信托公司也是服务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重要金融渠道,绿色信托能够支持更多社会主体绿色低碳发展。2019年,中国信托业协会制定了《绿色信托指引》,在这一文件引导下,信托公司更加注重绿色信托发展,绿色产品服务日渐丰富,并实现差异化发展。
一是绿色信托培育力度逐步加大。随着绿色金融发展不断深入人心,信托公司加大了对绿色信托的资源投入力度。《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2022—2023)》统计数据显示,70%的受访信托公司已将绿色信托作为重要的转型业务,希望抓住我国绿色产业蓬勃发展的有利时机。信托公司纷纷成立绿色信托工作组,设立专业事业部、部门或团队,提高专业化运营水平。此外,信托公司加强对绿色信托、ESG投资等方面的研究,提升员工对绿色金融业务的重视程度。
二是绿色信托初具规模。根据中国信托业协会调研数据,截至2022年末,存续绿色信托数量597个,存续规模2456.54亿元,已经由萌芽阶段向加快发展阶段转变。有的信托公司绿色信托存续规模超过百亿元,保持良好发展态势,逐步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三是绿色信托呈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绿色信托业务模式来看,信托制度的灵活性决定了绿色信托形式的多样性,包括绿色贷款、绿色股权投资、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等。截至2022年末,信托行业绿色贷款规模768.79亿元,绿色资产证券化规模459.96亿元,二者合计占比59%。从涉及的产业领域来看,在“双碳”目标下,信托公司不断加强对清洁能源、节能环保、绿色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的支持,助力我国经济社会绿色低碳转型。
四是绿色信托持续创新。绿色经济蓬勃发展下各类金融需求不断涌现,信托公司以信托制度为基础,加大产品设计、交易结构、资金投向等方面的创新力度,逐步丰富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供给。信托公司积极开展绿色资产证券化业务,帮助绿色中小企业等绿色产业主体盘活存量资产、进行低成本融资;探索以碳配额为核心的碳信托,借助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机制,开展碳资产交易、质押、保管等信托创新,有效利用碳资产支持企业减排降碳;创新发展与ESG投资、绿色债券投资、绿色股票投资等相关的产品,优选ESG表现良好的标的资产,在管控ESG风险的同时,为客户创造长期可持续投资回报;发展绿色公益慈善信托,支持绿色低碳领域的植树造林、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公益事业,建设生态文明。
五是绿色信托发展路径日渐差异化。信托公司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专业能力等,逐步探索特色化绿色信托发展路径。部分具有能源、实业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主要利用股东资源优势,为股东提供绿色资产证券化、绿色产业基金等方面的支持,为股东所在产业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投融资支持,在促进股东业务做大做强的同时,能够有效防控业务风险。具有金融股东背景的信托公司则一般与股东及其控股公司合作开展ESG投资,共同参与绿色产业基金,为绿色产业客户提供综合性的绿色金融服务方案。
一是政策制度不完善。现有的《绿色信托指引》在绿色信托统计、信息披露、考核激励等方面的规定有待细化。2023年3月《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以下简称信托业务“三分类”政策)出台,目前尚缺乏与之相配套的绿色信托政策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的积极性仍不足,且未能定期披露其所产生的社会和环境绩效,绿色信托发展规范性水平亟须提升。
二是增长动能不足。近两年,绿色信托发展规模及在信托资产总规模中的占比均有所下滑,绿色信托发展势头不强,服务绿色低碳产业的力度有所下降。笔者认为,主要有两点原因:一方面,部分绿色产业刚刚兴起,经营模式还不成熟,风险较高,信托公司参与难度较大;另一方面,绿色信托资金成本相对较高,与绿色产业的承受力不够匹配。此外,与绿色信贷、ESG公募基金等其他绿色金融细分领域相比,绿色信托规模仍偏小,增速仍偏慢。
三是绿色信托发展结构问题突出。从信托公司看,绿色信托规模排名前五位的信托公司合计占绿色信托总规模的近48%,行业集中度较高,大部分信托公司绿色信托业务发展较为缓慢。从业务模式看,主要以绿色贷款和绿色资产证券化为主,资金运用方式不够丰富,部分绿色信托业务模式在新的监管政策下不具有可持续性。从功能运用看,非标准化的融资类产品较多,而绿色债券等ESG投资管理规模较小。
四是专业能力有待提升。信托公司普遍缺乏详细的绿色信托发展战略,专业人才储备不充足,参与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金融等方面的能力还不强,相关绿色信托科技体系、数据库等方面建设不到位,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市场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五是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仍需加强。信托公司尚未建立以应对气候风险为代表的环境和社会风险管控体系,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工具,政策、制度等内控体系还不健全,尚未开展气候压力测试和敏感性分析。
在“双碳”目标推动下,我国绿色低碳领域发展步伐不断加快,绿色金融市场发展机遇逐步显现,预计到2060年这一领域资金需求规模将达到500万亿元。当前正值信托公司创新转型关键时期,从落实中央金融工作会议要求和塑造新业务增长点等维度来看,信托公司必须紧抓绿色金融发展机遇,借鉴银行、保险等机构经验,积极推动绿色信托高质量发展。
一是完善政策引导和激励机制。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完善绿色信托政策制度:制定绿色信托发展规范,指导信托公司构建绿色信托内部治理体系;修订和完善绿色信托指引和标准,明确业务统计口径,与信托业务“三分类”政策衔接;逐步允许符合条件的信托公司参与碳交易市场,拓展绿色信托的市场空间;将绿色信托发展情况纳入监管评级和行业评级,增强正向激励引导,充分调动信托公司发展绿色信托的积极性;建立行业交流平台,促进优秀经验和案例分享;组织开展绿色信托知识普及,让更多投资者了解绿色信托,动员更多社会资金参与经济社会低碳转型发展。
二是强化战略引导和文化培育。信托公司应该制定更加具体的绿色信托发展战略,明确绿色信托的中长期发展目标、内部职责分工、产品服务体系、基础设施建设等,加强业务发展顶层设计,更好地凝聚内部共识,合力推动绿色信托发展。此外,要强化绿色发展的文化培育,增加对于绿色理念的认同感。除了提供绿色信托产品,信托公司还需加强自身的绿色运营管理,提升员工参与绿色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三是提升专业能力。信托公司要持续提升发展绿色信托的专业技能,重点是加强绿色人才培育,开展“双碳”目标、可持续发展理念、气候投融资等方面的内部培训,与高校、研究机构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充分吸收外部科研成果,共同培养绿色信托高端人才。聚焦目标产业、市场和客户,加强相关研究。加快绿色信托所需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研究工具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深化数据分析和市场洞察,提升内部运营管理效能。开展信托业务碳核算,按要求披露绿色信托社会和环境绩效信息以及其他非财务信息,增强投资者信心。
四是加大创新力度。信托公司需要开展混合融资等创新模式探索,结合绿色低碳经济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交易结构,实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业务收益提高;采用筛选策略、主题投资策略、ESG整合策略等,大力发展ESG投资;探索碳信托发展,开展碳排放权、排污权、用能权等环境权益的抵质押融资、受托服务、证券化等尝试,满足绿色低碳产业的投融资需求;运用可持续发展挂钩贷款等转型金融工具,助力高碳产业企业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
五是完善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信托公司应建立更加系列化的绿色信托产品服务体系,着重开发减排类、降碳类、转型类、环境权益类绿色信托,构建气候投融资、生物多样性保护等主题类绿色信托,持续丰富绿色信托内涵,打造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绿色信托产品。
六是提升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能力。信托公司应重视对气候风险等环境和社会风险的管理,将其与现有业务流程紧密结合,加快制定环境和社会风险管理制度,完善内控体系,开发ESG评分、环境和社会风险评分模型,使其更好地用于项目筛选、尽职调查和投后管理;开展环境和社会风险压力测试、敏感性分析,制定极端情况下的应对举措和方案;积极与被投资企业进行沟通,帮助合作企业提升ESG评级,逐步降低环境和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