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严监管态势仍在持续。
记者独家获悉,近日监管召集了部分信托公司召开线上会议,传达了多项最新监管精神,比如非标信托需进行组合投资,新增固收类(债券投资)信托产品需用市值法估值,还需审慎判断私募基金实控人和关联方风险等。多位信托业务人士称,最新监管要求下,新增非标信托规模和风险将进一步压缩,固收类信托产品的优势则大概率将阶段性减弱,信托公司需提升自身主动管理能力重塑竞争优势。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频频出手引导信托公司防范风险,比如叫停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违规业务,明确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要求等。在业内人士看来,加强风险防范和化解已然成为行业当前的“主题词”之一,后续信托公司需根据监管要求审视和排查自身业务风险,聚焦本源业务实现高质量转型。
信托非标业务或新增25%限制
“近期监管召集一些信托公司召开线上会议,口头传达了最新的监管精神,其中有提及对非标信托的最新要求。”一位信托公司人士透露,监管明确非标信托需进行组合投资,后续单一资产占组合的比例或不得高于25%。
还有信托人士表示,25%的比例限制可能到年底才会正式实施,目前要求非标组合至少投资两个标的。为此,各个公司都在积累底层资产,甚至考虑加设一个产品部门,来统筹各个底层资产,包括探索“非标+标品”的产品模式。
据了解,2023年监管就曾明确指出,对于非标投资,资产管理信托原则上应当以组合投资方式分散风险,监管部门将完善相关配套制度,明确组合投资相关要求。
多位业内人士称,此次提出25%的比例要求,大概率是针对此前三分类新规的落实细则内容。短期来看,新增25%的比例要求可能会进一步压缩非标信托的新增规模,毕竟找到至少4个投资时间和周期相同的项目进行组合投资,并向投资人成功推介的难度较高。不过长期来看,分散投资有助于非标信托分散、防范风险,去年以来诸多非标类信托“爆雷”,重要原因之一便是投资集中度过高。
除了对非标类信托进行严格要求,一位信托公司人士还称,此次监管还重点提示信托公司需要对资产管理信托和资产服务信托进行合理分类,即不能将资产管理信托“异化”为资产服务信托;部分收费较低的产品(疑似通道)也需重点关注其风险。
新增固收类信托不再用摊余成本法估值
对于标品信托,此次监管也做出了最新要求。
一位中型信托公司标品业务人士透露,在近期召开的会议中,监管传达了固收类信托不能用摊余成本法估值的精神。
上述信托公司人士也称:“根据合规部门的传达,后续新增的固收类信托产品需要用市值法估值,存量的投资债券的固收类信托产品大概率也会在固定时间内进行整改。”
据悉,目前债券存在两种估值方法,其中市值法是指根据持有债券的市值来进行估值,产品净值会对着债券品种每天的市值变化而波动;摊余成本法则是按照票面利率(或商定利率)并考虑其买入时的溢价或折价,在其剩余期限内平均摊销,每日计提收益,产品净值不受债券市值波动影响。
多位业内人士称,目前很多固收类信托产品采用摊余成本法,以匹配信托投资人偏稳健的投资需求。不过,从长期来看,摊余成本法很难反映债券市场的真实波动和变化,尤其是在市场极端情况下,摊余成本法估值的产品容易引发流动性风险,此次监管的最新要求主要还是从防范极端情况下的风险出发。
一位中型信托公司标品业务人士表示,此次监管会议还传达了谨慎控制城投债投资比例以及产品杠杆比例等要求。
监管出手引导行业加强风险防范
事实上,今年以来监管频频出手引导信托公司强化风险管理和防范。
比如,6月,监管部门向信托公司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托公司与理财公司合作业务合规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指出,针对信托公司配合理财公司使用平滑机制调节产品收益,为现金管理类理财违规投资低评级债券等问题进行排查,各信托公司应于6月30日前完成自查并认真制订整改计划。
还有媒体报道称,金融监管总局近日针对部分信托公司、银行理财公司、保险资管公司下发《资产管理产品信息披露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明确了信息披露的一般规定,包括信息披露责任、方式、一般信息披露内容、信息披露合同约定等。
在业内人士看来,未来伴随着监管愈发细化,信托公司须加强风险防范意识,自觉根据最新监管要求排查相关业务存在的风险。同时,要持续提升主动管理能力,依托自身资源禀赋重塑差异化竞争优势。
责编:展 雪 校对:张 宇图编:周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