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金融”不如“养警犬”

来源:资管云快乐做任何事的自己都很好。昨天晚上被两则新闻刷屏了,一个是江苏某高中生,考了614分,欢天喜地被第一志愿录取,学了“警犬技术”。可把孩子高兴坏了,火速发朋友圈宣布:“小狗狗我来啦!”她妈妈也挺支持,说女儿“成功养上了国家的狗”。帖子转到我们金融群里,就有点变味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考这

来源:资管云

快乐做任何事的自己都很好。

昨天晚上被两则新闻刷屏了,一个是江苏某高中生,考了614分,欢天喜地被第一志愿录取,学了“警犬技术”。可把孩子高兴坏了,火速发朋友圈宣布:“小狗狗我来啦!”她妈妈也挺支持,说女儿“成功养上了国家的狗”。

帖子转到我们金融群里,就有点变味儿,不少人的第一反应是:考这么高分去养狗,是不是有点儿浪费啊?这分儿学金融都够了啊?!

但紧接着,当晚第二个炸裂消息出现:是某理财公司资深交易员实名举报公司违规,情绪激动地控诉公司将投错标的锅甩给他,欺人太甚!这件事儿目前真伪难辨,原帖也很快被删了,但大家作为圈内人,一秒共情,陷入沉默,忽然清晰地意识到,事易时移,如今金融已经是一个高风险,逆周期,收入不断减少,仇恨还越拉越高的行业了。

此时有人好信儿去查了一下女孩儿考的“警犬技术”专业,最低投档分数竟然要611分,真就比同级别院校的金融专业录取分数还高!

原来不知不觉间,“干金融”不如“养警犬”已经成了社会共识了……

受此刺激,我们这些自我价值感被反复蹂躏的金融民工重新思考了一下,如果只有两个选择,我们会帮儿女报考什么专业呢?

昨晚群聊的结果是,大多数人选后者。警校包分配,不用担心孩子毕业即失业了;训练警犬料想不会太辛苦,总不至于像我们这样,还没怎么上年纪就腰间盘突出、颈椎病、脂肪肝、痛风……一应俱全吧?从兴趣考虑,天性喜欢“训犬”的孩子,也肯定比喜欢“做投资”、“搞研究”、“跑销售”、“跪舔客户”的孩子多吧?

唯一美中不足的,可能是工资不太高,但父母辛苦一辈子,只要给孩子留套房子,再支持买辆车,孩子赚的钱够吃饭穿衣就好了。“开开心心过一生”不比“战战兢兢退奖金”舒服得多?

但要是把问题换个主体,如果现在咱们突然失业了,刚好有两个工作机会,一个是换家公司继续卷金融;一个是转行为国养犬,你会选哪个?

不知道第二个投票结果会如何,我盲猜一个:大多数人会选前者。

如果真是这个结果,也并不意味着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爱金融胜过训犬。而是对于1975年(1998年-23岁)到1992年(2018年-26岁)左右出生的人来说,“金融专业”是皇冠上的明珠,是父母的骄傲,是普通人家的聪明孩子改变命运、跨越阶级的康庄大道。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虽然金融圈儿也多得是富二代,官二代,但在过去经济蓬勃发展、金融单边扩张的二十年里,金融人是可以在毫无父母荫庇的情况下,仅靠个人努力赚到高薪,扎根一线城市的,甚至个别人还能跻身高位,实现财富自由……

然而“过去”是一种束缚。

如果现在我们突然跑去训犬,哪怕我们心里爱死小狗狗了,也会担心让父母失望,做了他们一辈子的骄傲了,最后一把年纪晚节不保;也会担心被亲戚朋友们嘲笑,背后揶揄我们是金融圈儿混不下去了,走下坡路了;最担心的还是收入,1992年前出生的人还是见过穷日子的,跟06后们普遍不愁吃穿的童年比,“能赚更多钱”永远比“过得更开心”重要。“收入多寡”依旧是绝大多数人评价成功与否的唯一准则。而正是这个过时的准则,限制了我们的选择,助长着我们的焦虑,克扣着我们的快乐。

最近听到一句话很受用,说:中年人的自我和解是自己做自己的父母,自己做自己的孩子。

这么绕的话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做自己的父母是说,我们要用心体察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用自己的期待代替父母对我们的期待。

做自己的孩子是说,我们不要对自己苛刻,不要不敢快乐,要像爱孩子,宽容孩子一样宽容自己,善待自己。

如果我们觉得一个月薪不高,快乐训犬的孩子很好,那么一个月薪不高,快乐训犬的自己也很好。

快乐做任何事的自己都很好。

文:曾荣 | 智信资产管理研究院副院长

标题:“干金融”不如“养警犬”,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