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金融市场发展、产品创新,以及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逐步健全,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逐步觉醒。然而,一些不法分子却趁机披着“代理维权”的“外衣”进行各种欺诈活动,不仅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还扰乱金融市场正常秩序。
“代理维权”看似是帮助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实则是一种“糖衣炮弹”,隐藏着许多陷阱。本期小课堂,我们就来揭开“代理维权”的真实面貌,帮助大家识别套路、规避风险。
一、“代理维权”可信吗?
代理维权,是指一些机构或个人以“维权”为名,诱导消费者委托其向金融机构提出诉求,解决金融纠纷,如“减免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代理投诉”等。
不法分子利用消费者对权益保护的渴望,急于解决金融问题,但又对法律程序、金融知识不了解的“信息差”,骗取消费者的信任,诱导消费者相信只有通过代理机构才能成功维权。
通常表现为:
1.宣传信息夸张不实
不法分子通过网站、自媒体平台等发布信息,声称可以“优化债务”“修复征信”“全额退保”。以“维权不成功不收费”“成功处理众多案件”等为宣传噱头,虚构成功案例,诱导消费者。
2.牟利方式花样繁多
不法分子常以各类“咨询公司”为伪装,向消费者收取高比例维权提成、手续费、咨询费。不仅要求消费者提供身份信息、联系方式等,还要求消费者将身份证、银行卡等交其“保管”,以便其非法出售个人信息牟利、截留维权退还资金,甚至擅自代消费者办理信用卡、小额贷款等套取资金。
3.“维权手段”涉嫌违法违规
不法分子教唆消费者或以消费者名义发起大量不实投诉举报,提供夸大或虚假的证据,如编造误导销售、暴力催收等情节,虚假报警谎称身份证丢失被冒名开卡或信用卡被盗刷等。
这些所谓的“代理维权”机构其实并不具备专业的金融知识和法律知识,也没有合法资质。他们通常采用统一的维权模板,无法提供真正有效的法律咨询和维权方案,甚至为获取自身利益,可能延长了正常维权过程。不仅导致消费者权益受到更大损害,也浪费了监管资源和司法资源,破坏金融市场的公平、公正与稳定。
二、“代理维权”有哪些风险?
假维权,真陷阱。消费者若不小心陷入不法分子布置好的陷阱,可能面临哪些风险呢?
1.财产损失风险
不法分子往往诱导消费者签订“代理维权”协议,并收取高额的代理费或服务费。此外,消费者还可能被非法侵占维权退还资金,甚至被套取贷款、信用卡资金,面临财产损失的风险。
2.信息泄露风险
在委托“代理维权”的过程中,消费者往往被要求提供大量的个人信息和账户信息,如身份证件、银行卡号、联系方式等重要敏感个人信息。这些信息一旦落入不法分子手中,就可能被用于倒卖、诈骗、盗刷等违法犯罪活动。消费者如想终止“代理维权”,不法分子可能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消费者及亲友进行骚扰恐吓,干扰消费者正常生活。
3.法律责任风险
不法分子通常诱导消费者采用涉嫌违法违规的手段进行“维权”,甚至诱导消费者参与非法集资等犯罪活动,消费者一旦听信教唆,可能被卷入报假警、伪造证据资料、敲诈勒索等违法违规行为。
三、消费者应如何依法维权?
为维护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环境,切实保护银行业保险业消费者合法权益,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于2024年5月11日发布《关于警惕涉金融领域“代理维权”风险的提示》,提醒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表达诉求,依法理性维权。
1.理性选择适当产品和服务
请消费者根据实际需求、自身经济情况和风险承受能力,从正规渠道选择适当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勿受“更高收益”“全额退保”等诱惑,购买或换购超出自身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产生不必要纠纷。
2.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消费者因购买产品或接受服务与金融机构产生纠纷时,请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商、向行业调解组织申请调解、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等渠道提出诉求,不可轻信不法分子虚假承诺,切勿受怂恿参与违法违规活动,避免陷入法律风险陷阱。
3.注重保护个人信息及财产安全
消费者应妥善保管个人身份证件、银行卡、金融账户等,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相关手续,避免个人信息被非法利用、泄露或买卖,避免个人财产遭受损失。如发现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应保存相关证据,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