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资管云
别看不上3亿的融资规模了。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似乎习惯了“升级”二字带来的种种变革:消费升级、技术升级、甚至生活方式的全面升级。
然而,当经济周期的浪花轻轻拍打岸边,一场静悄悄的“降级”风潮也在不经意间席卷而来,它不仅改变了我们的消费习惯,更悄然影响着资本市场的融资生态。
在这场“降级”大戏中,北交所,这个成立仅三年的年轻交易所,以其独特的定位和灵活的政策,成为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宠,上演了一场“小而美”的融资革命。
01
从“不屑一顾”到“刮目相看”
三年前,当北交所带着“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的使命横空出世时,它面对的并非一片掌声雷动。彼时,A股市场正如日中天,无数企业梦想着在那里敲响上市的钟声,获得资本的青睐。北交所一度被投行人士和企业主们视为“备选方案”,甚至在某些场合,还能听到“不屑一顾”的声音。
三年前,北交所刚刚出现在我们视野的时候。一位投行的师哥就这样跟我说过:“哎,备选吧。实在上不了其他板块再说,其实我们圈内人是很不想做的,也不太愿意给企业推荐。”
毕竟对企业而言,北交所2-3亿的融资规模,跟同样欢迎科技类企业的科创板动辄十几亿的融资规模相比,的确是九牛一毛。融资规模的差异,直接影响券商的发行费和保荐承销费。2024年上半年,科创板的发行费和保荐承销费分别平均为10317.52万元、7796.45万元,但北交所的则分别平均为2401.13万元、1679.40万元。
然而,从2024年开始,北交所开始成为企业逐鹿IPO的主要赛道,也成为投行从业者的主战场。
发生了什么?为什么大家愿意去接受脚踝斩的融资规模和投行盈利?
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从几组数据就能看得出来。
根据Wind数据梳理统计,2024年上半年,A股共有44只新股上市,合计募资约324.78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IPO市场大幅降温,去年同期共有173只新股上市,今年同比缩水超七成,募资额下滑趋势更凸显,去年总融资额2096.77亿元,今年同比下跌超84%。
从受理情况更能感受到IPO的寒冬,今年上半年,三大交易所共受理了32家企业,去年同期则受理了590家企业,降幅超94%;上市审核委员会审议会议方面,今年上半年仅有31企业上会审核,去年同期则高达207家,同比降超85%。
而到了2024年6月,累计115家申报IPO企业主动性撤回了材料。新国九条发布对IPO从严准入的各项规定后,可以说是严格执行,“效果”立竿见影。
一半冰山、一半火焰。
再来北交所,自6月新增受理重新“开闸”以来,北交所共计受理了28家企业的上市申请,上述企业目前均已进入问询阶段;审核端,北交所形成“每周一审”的节奏。
万事都有一个性价比。彼时入不了眼,此时就可能会变成极具性价比的东西。这跟投资理财市场的道理一样,在银行理财还有4.5%的5年期贴息存款类产品的时候,谁会看5年才会回本,10年才能实现差不多同样利率的增额终身寿呢?但当大额存单叫停,利率在一年内一降再降,银行理财都守不住2.5%了,大家开始疯抢3%的保险产品。
比起在其他板块反复磋磨,花着各种高昂的费用成本,等待一个被万里挑一的上市机会,不如转战北交所。
而且,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企业整体从高速扩张回归稳健发展,对融资的需求更加合理。过去超募后无序扩张、疯狂并购的苦果大家早就尝过,也认识到了好钢用在刀刃上的重要性。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北交所的企业质量不高。对北交所企业的认知,也不能停留在过去认为新三板是垃圾企业聚集地的刻板印象中。北交所中,不乏净利润超过1亿的企业,已经可以与其他板块的企业一拼了。
整体来看,目前北交所的上市企业数量已达251家(含精选层平移企业71家),这一数字虽不及沪深交易所的庞大体量,但对于一家专注于服务中小企业的交易所而言,已属不易。值得一提的是,截至2024年9月2日,251家上市公司中有210家实现盈利,占比为83.67%。这一数据表明,北交所上市企业整体盈利能力较强,超八成企业实现了盈利目标。
在营收规模方面,251家上市公司合计实现营业收入近785亿元。其中,有12家企业营业收入超过10亿元,包括贝特瑞、一诺威、颖泰生物、同力股份、连城数控等,这些企业的营业收入分别达到70.38亿元、33.18亿元、28.79亿元、28.12亿元和25.31亿元。此外,营收规模在1亿元至10亿元之间的企业有175家,占据了较大比例。
从融资规模来看,平均融资额约为2亿元。这一数字恰好契合了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
从市值角度来看,这些企业上市后的市值普遍在8亿元左右,上市前则约为6亿元。按照15倍市盈率计算,这些企业需具备约4000万元的年利润才能满足上市条件。这意味着,北交所为那些盈利能力稳定、但规模尚小的中小企业提供了一条切实可行的上市路径。
在消费降级的大背景下,融资“降级”也悄然兴起。这里的“降级”并非贬义,而是指企业在融资过程中更加注重实效和成本效益。北交所的融资模式,恰好契合了这一趋势。它不像沪深交易所那样追求高额融资和超高估值,而是通过合理的融资规模和适中的估值,帮助中小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这种“小而美”的融资模式,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也提高了融资效率,使得更多中小企业能够享受到资本市场的红利。
02
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金钥匙”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其中,国九条和深改19条无疑为北交所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这些政策不仅明确了北交所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中的定位,还从制度层面为中小企业上市提供了更多便利。比如,降低上市门槛、简化审核流程、优化再融资机制等,都是为了让中小企业能够更快捷、更低成本地接入资本市场。
北交所成立之初,就明确了自己的定位——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特别是那些具有“专精特新”特质的企业。这类企业往往拥有独特的技术优势、较高的成长性和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但受限于规模和资金等因素,难以在沪深交易所获得理想的融资机会。北交所的出现,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为这些企业提供了专属的融资平台。在这里,他们可以享受到更加灵活、更加贴心的服务,实现快速成长。
并且北交所不仅注重企业的融资需求,还致力于构建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融资生态。在这里,不仅有传统的股权融资方式,还有债券融资、并购重组等多种融资渠道供企业选择。同时,北交所还积极引入各类投资机构、券商等市场主体,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这种多元化的融资生态,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融资难度和成本,还提高了融资的灵活性和效率。
随着北交所的不断发展壮大,市场对其的认知和认可度也在不断提升。从最初的“观望”态度,到现在的“踊跃参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开始将北交所作为自己上市的首选之地。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上市企业的数量上,更体现在企业的质量和成长性上。越来越多的优质企业选择北交所上市,不仅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也进一步提升了北交所在资本市场中的地位和影响力。
在消费降级的大潮中,融资“降级”并非无奈之举,而是市场规律下的必然选择。北交所以其独特的定位和灵活的政策,在这场“降级”风潮中异军突起,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新宠。它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更加高效的融资渠道,还构建了一个多元化、包容性的融资生态。
在这场“降级”与“升级”并存的变革中,北交所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小而美”的融资哲学。
文:王旭 | 智信研究公司产业研究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