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 关于警惕“网络换汇”新型骗局的风险提示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境交易的日益频繁,金融消费者的换汇需求日益增长。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趋势,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优惠换汇”信息,精心设计骗局,诱导留学生、留学生家长、外汇投资理财人员等消费者陷入诈骗陷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

近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和跨境交易的日益频繁,金融消费者的换汇需求日益增长。近期,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这一趋势,通过社交平台发布虚假“优惠换汇”信息,精心设计骗局,诱导留学生、留学生家长、外汇投资理财人员等消费者陷入诈骗陷阱。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发布消费者权益保护风险提示,提醒广大金融消费者警惕新型骗局,防范网络换汇诈骗。

     “优惠换汇”诈骗形式,目前主要包括三个步骤:

     第一步虚假广告引流:利用消费者追求低成本、高效率、流程便捷的心理,通过热门社交平台发布换汇信息,承诺低于官方渠道的汇率、不限金额、无需提供证明材料、闪电到账等虚假条件吸引消费者上钩。

     第二步虚构身份背景:诈骗分子向消费者展示换汇交易记录、消费者好评记录等虚假证明材料,或是以小额优惠换汇获取消费者信任,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诱骗消费者进行大额换汇交易。

     第三步诱导转账交易:一是诈骗分子要求消费者先行支付换汇款项至指定账户,待款项到账后,诈骗分子立即将受害者拉黑或删除,使其蒙受经济损失;二是诈骗分子利用境外部分地区银行支票结算延时规则,制造资金已到账的假象,诱导消费者转账至指定账户,随后利用结算延时规则撤回支票,或未在支票账户预留可用资金,致使支票结算失败;三是诈骗分子将电信诈骗资金转入消费者账户,在消费者核实款项并完成外汇转账后,事后消费者将被执法部门要求将电信诈骗资金返还受害者。同时,因转账上游为电诈人员,消费者被动卷入电信诈骗案件,银行卡被冻结的同时,也可能被动沦为电诈“工具人”。

     “优惠换汇”已成为新型的诈骗手段,面对换汇需求,消费者要保持高度警惕。在此,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提示广大消费者:

一是谨慎对待网络换汇信息。面对社交媒体和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类资讯和信息,消费者应保持冷静和理性,不轻信陌生人的承诺,不轻易被虚假优惠迷惑,切勿轻易支付款项或提供个人敏感信息。

      二是选择正规渠道换汇。我国对外汇管理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任何个人和机构都应遵守。通过社交网络平台私下换汇是违法行为,消费者若有换汇需求,应通过银行或持有正规资质的金融机构进行换汇。

      三是警惕延迟到账陷阱。目前除境外部分地区银行支票设置结算延时规则外,境内金融机构也提供预约转账的撤销功能。消费者在收到支票或转账通知后,务必通过正规渠道确认资金已到账及到账资金可正常使用再进行约定交易。同时,保留好相关证据和交易记录,以便在出现纠纷时及时维权。

转载自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福建监管局

标题:2024年金融教育宣传月| 关于警惕“网络换汇”新型骗局的风险提示,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