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业:创新先行者的蜕变

访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关注信托、研究信托,这是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职业生涯中的两件大事。每年一份《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了21年;曾先后在信托公司及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战略研究,亲历信托行业“一法两规”全过程,这些经历

  访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

  关注信托、研究信托,这是本报专家组成员、清华大学法学院金融与法律研究中心研究员邢成职业生涯中的两件大事。每年一份《中国信托业发展报告》,已连续出版了21年;曾先后在信托公司及高校研究机构从事战略研究,亲历信托行业“一法两规”全过程,这些经历使他与信托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作为金融系统的一个子行业,信托行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脉络?信托公司是如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同呼吸、共命运?

  《金融时报》记者:从1979年起,中国信托业发展至今已有45年。回顾这段历史,信托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邢成: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也为信托业的发展迎来了春天。在此之前,信托业务几乎是空白,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确立,信托业以独特的制度优势,逐渐成为连接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实业投资的桥梁。从其创立之初,就承担着先行先试的改革意义。40多年来,我国信托业通过制度创新与业务拓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历了从无序到规范、从单一到多元的转变。200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托法》颁布实施,标志着信托业步入了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此后,《信托公司管理办法》《信托公司集合资金信托计划管理办法》《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出台,进一步完善了信托业的监管框架,促进了信托业务的健康快速发展。信托公司不断创新业务模式,从传统的资金信托、财产信托扩展到资产服务信托、资产管理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多个领域,满足了市场多元化的需求。近年来,随着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乡村振兴以及绿色低碳经济的重视,信托公司通过发行基础设施投资信托、绿色产业投资信托、乡村振兴慈善信托等,有效支持了乡村振兴、棚户区改造等重大项目,体现了信托业在实现国家战略和服务实体经济中的独特价值。

  《金融时报》记者:经历时间检验,有哪些被实践证明是信托公司必须坚持的事情?有哪些行不通的经验或教训?

  邢成:信托业长期以来大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凭借其灵活创新的优势整合金融资源,高效地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经济建设,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首先,通过提供资金支持,满足实体经济发展需求。信托业通过发行信托计划,为实体经济提供大量、长期、低成本的资金,有效缓解了实体经济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近年来,尽管信托资产规模有所下降,但信托业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依然强劲。例如,截至2023年底,信托业投向基础产业和工商企业的资金信托余额分别接近2万亿元和4万亿元,其中,投向工商企业的资金占比自2013年以来基本居于首位。其次,创新业务模式,助力产业升级转型。信托业不断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业务模式,顺应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国家大局。信托业发挥制度优势,灵活运用股权投资、投贷联动等业务模式,加大对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助力培育壮大经济增长新动能;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参与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发展战略,助力打造拉动经济发展的区域引擎;着力提升信托业务的普惠性与包容性,持续深化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金融服务。

  回顾我国信托业的发展历程,道路曲折坎坷,经历了多次整顿和改革,原因在于市场定位不明确、业务范围混乱、风险管理不足等,这些教训为信托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信托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明确市场定位和功能定位,避免偏离本源定位、业务范围模糊和与银行业务重叠等问题,确保信托业在金融体系中的独特作用和地位。

  《金融时报》记者:信托行业进行了哪些转型探索?

  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信托业在转型创新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信托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首先,行业规模与资本实力显著增强。信托业管理的信托财产规模从2012年末的7.47万亿元增至2023年末的近24万亿元,保持基本稳定的发展态势。信托业的所有者权益从2012年的2032亿元增至2023年末的约7500亿元,实收资本规模也从980亿元增至3300亿元。这些指标的增长反映了信托业资本实力的显著增强。其次,业务模式与服务领域创新。信托业积极探索资产证券化、投贷联动、股权投资基金等创新模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同时大力拓展服务领域,信托业尝试通过土地流转、消费服务、养老等服务信托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同时发展标准化投资信托、家族信托、公益/慈善信托等服务满足多元化社会财富管理需要。再次,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增强。信托业直接投入实体经济领域的存量信托规模保持较高水平,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影响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最后,风险防控体系不断完善。一方面,信托行业积极配合压降影子银行风险突出的通道业务和融资类业务,有效降低了行业高风险业务的风险暴露;另一方面,加速化解存量风险,针对高风险机构,通过引入战略投资者市场化重组、破产重整以及信保基金救助等方式积极推动风险化解处置工作。

  《金融时报》记者:当前,行业正践行新分类改革,社会对信托的定位是否发生变化?信任的建立需要什么样的基础或条件?

  邢成:《关于规范信托公司信托业务分类的通知》发布实施以来,信托公司积极探索创新转型方向,广大委托人对信托的认识和定位也随之调整。

  信托业进一步回归信托本源,即信托财产的转移与财产管理功能。这要求信托公司在业务开展中,更加注重信托财产的独立性和破产隔离优势,确保信托财产的安全和稳定。

  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信托业应继续发挥其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信托服务,满足实体经济的融资需求,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服务人民美好生活。信托业应积极探索服务人民美好生活的新路径,通过家族信托、慈善信托等业务,满足居民在财富管理、慈善捐赠等方面的需求。

  新形势下,信托业要取得委托人更多的信任需做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风险管理。信托业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对各类风险的识别、评估、监控和处置。通过严格的风险控制,确保信托业务的安全和稳健运行,赢得投资者和社会的信任。二是提高专业能力。信托业应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包括投研能力、产品设计能力、运营能力等。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需求,提高信托业务的附加值和竞争力。三是强化合规意识。信托业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监管政策,强化合规意识。通过加强内部合规管理,确保信托业务合法合规开展,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和行业形象。四是加强信息披露。信托业应加强对信托产品的信息披露,确保投资者充分了解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投资运作情况。通过提高透明度,增强投资者对信托产品的信任感和认同感。五是全面履行社会责任。信托业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公益事业和社会治理。通过设立公益信托、慈善信托等方式,回馈社会、服务人民,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社会形象。六是提升客户体验。信托业应不断提升客户体验,通过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等方式,增强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良好的客户体验是信托业取得信任的重要基础之一。

  来源:金融时报

标题:信托业:创新先行者的蜕变,收录于轻舟财经, 本文禁止任何商业性转载、分享,如需转载需联系小编并注明来源,部分内容整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